政策推动储能赛道发展
近年来,世界各国愈发重视应对气候变化、加快新能源应用,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而在双碳目标下,我国风电、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正在迎来快速发展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,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8.4万亿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2.2%。其中,火电增长0.9%;水电、核电、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增长5.3%,占全部发电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.9个百分点。
有研究数据显示,当风电、光伏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15%时,储能的需求将急剧增加。这意味着,储能业务正处于爆发前夕。
事实上,不仅储能市场的需求日益显现,今年以来多项政策出台也在加快推动着储能产业发展。
1月6日,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(征求意见稿)》要求储能侧加速实现多场景多技术路线规模化发展,并提升不同时间尺度下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,对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逐步从日内,向日以上、乃至全周期扩张。
此后,1月18日,国家能源局印发《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》再次强调,要引导新型储能、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系统调节。
而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仅在近年来通过发布实施《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》,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装备产业,并在1月17日的《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中,鼓励以企业为主导,扩大光伏发电系统、新型储能系统、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供给。
1月18日,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加快发展风、光、水、氢能、储能等领域的绿色能源装备和能源电子产业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,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。
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“十四五”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,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、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当前借助先进的技术实现能源节约,保障材料储能,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。储能技术将是中国能源转型破局关键,强化技术攻关,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是产业发展的“杀手锏”。
相关信息